江苏分校 山东分校 浙江分校
服务热线0551-62827270
扫一扫博学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辅导资料 » 面试素材
辅导资料
人民日报金句摘抄(8月12日)面试、申论素材必备
发布时间:2022-08-12 16:18:12    |    发布人: 博学教育    |    点击次数: 1788

用“全周期管理”一体推进“三不腐”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要求:“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必须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于一体,用‘全周期管理’方式,推动各项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这一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党对管党治党规律、反腐败斗争规律的认识,为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提供了重要遵循。

同时发力才能同步生效。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必须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在严厉惩治、形成震慑的同时,扎牢制度笼子、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党性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重要经验,其中就包括从治标入手,把治本寓于治标之中,让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觉悟而“不想”。

同向发力才能形成合力。离开了“惩”的威慑,“治”也难见实效;缺少严密制度,便会“牛栏关猫”、失之于宽;不破“心中贼”,不克服“软骨病”,就难以真正做到清正廉洁。不敢腐侧重于惩治和威慑,不能腐侧重于制约和监督,不想腐侧重于教育和引导,三者各有侧重同时又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依法严厉惩治、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和威慑力,坚持完善法规制度、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预防作用,坚持加强思想教育、形成不想腐的自律意识和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有效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

综合发力才能标本兼治。标本兼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既要夯实治本的基础,又要敢于用治标的利器,治标和治本必须一以贯之、紧密结合。“不敢”是前提,“不能”是关键,“不想”是根本,三者只有相互衔接、统筹联动、系统集成,才能增强总体效果,激发净化党内风气、净化政治生态的综合效应。立治有体,施治有序。要不断取得防范和治理腐败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就要持续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于一体。

反腐败是系统工程,也是持久任务。“全周期管理”方式的价值就在于,不仅注重惩治威慑、制约监督、教育引导的全覆盖、齐发力,更注重实现权力运行全过程、各环节的监督全覆盖,发挥政治监督、思想教育、组织管理、作风整治、纪律执行、制度完善在防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坚决把增量遏制住、把存量清除掉,从源头着手完善管权治吏的体制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党性教育、警示教育,深化党和国家监督体制改革……推动各项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病原体就再难有可乘之机。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用好“全周期管理”方式,我们党必能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李斌;《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5日   第 04 版)

 

科学把握功成的“有我”与“无我”

 

为政之道,首要在政绩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树立正确政绩观,并要求领导干部:“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彰显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脚踏实地、接续奋斗的境界和担当。新时代,领导干部为党尽责、为民造福,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担当。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回顾历史,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矢志不渝奋斗,坚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抱着为下一代跑出一个更好成绩的信念,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接续奋斗。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计较个人一时功名,而是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公正的评价。现实中,个别领导干部“不是自己开头的不为,一定要刻上自己政绩印记的才干”,热衷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既破坏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劳民伤财,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官一方,为政一时,既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又要保持大局稳定和工作连续性,不能仅仅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另起炉灶”,而应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为人民群众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难题需要久久为功,但不能因此就拖延、不作为。领导干部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干好自己该干的事,促进问题更好更快解决,实现既定目标,在事业发展进程中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功成必定有我,彰显的是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遇到困难和挑战,不能畏首畏尾,更不能将其留给后人,而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要发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力戒空谈、精准发力,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加强党性修养、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然就会心胸开阔、眼界高远,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就会想得透、看得淡。为民造福是共产党人的最大政绩。政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要不为小我所困、不为私利所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实处,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什么是好事实事,也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简单化、片面化,而应以大局观念、系统思维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制定实施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政策举措,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作者宁波,董伟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5日   第 09 版)

 

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伟大的革命实践必然孕育出伟大的革命精神,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实践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一百多年前,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创建中国共产党过程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性质宗旨、政治品格的革命精神,具有深刻丰富的内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鲜明写在党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和本。李大钊说过:“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并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他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后再也没有动摇过,真正做到“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从“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的李大钊,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再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方志敏等人,都为了捍卫理想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题。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牢记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建党时期的老一辈革命家,从“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何叔衡,到“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的蔡和森,再到“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恽代英,他们以恒心守初心、以生命赴使命,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气节,又坚守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底色。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不畏艰险、敢于流血、勇于革命。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就是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之下,冒着被逮捕和被杀头的危险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此后,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为革命奔波,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何叔衡血洒疆场,壮烈牺牲;邓恩铭、陈潭秋惨遭敌人杀害,英勇就义;毛泽东、董必武继续站在革命的潮头,不惧艰险,领路导航。毛泽东一家满门英烈,为了革命事业先后失去6位亲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鲜亮底色。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品格。“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格和鲜明的境界情怀,就是要在党爱党、在党为党,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心系人民、情系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要求党员对党忠诚。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要求申请入党者必须为“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众多的革命先驱们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奋斗、为民奉献、为民造福,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

 

如何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的征程上,全党更要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砥砺初心使命。

 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这是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新征程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党员、干部需要补足精神之钙,进一步强化信仰、信念、信心。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坚守人民至上。人民至上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国之大者”,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和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敢于牺牲斗争。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据不完全统计,仅1921年至1949年的28年间,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多万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一百多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伟大胜利。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惧牺牲、殒身不恤,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做到忠诚担当。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入党的时候,都曾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入党誓词是一份政治宣言、一份忠诚承诺、一份责任担当,是全体共产党员必须遵守的共同的行为准则。

  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进一步站稳政治立场,旗帜鲜明讲政治,时刻牢记和遵守入党誓词的要求,做到对党的信仰忠诚、对党的组织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勇于自我革命,确保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策论文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借力传统文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激发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另一方面,切实保护好农耕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互融互促、优势互补,通过自治让群众有参与的热情,通过法治让乡村振兴有坚强保障,通过德治在春风化雨中润泽人们的心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助于推动广大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乡村振兴的受益者。

传承乡村文脉,展现乡村生活新面貌。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乡风乡情、家规家训、民俗技艺等,是乡土环境孕育的民间瑰宝,是乡村文脉的现实体现。传承乡村文脉,需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丰富农村文化业态,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需要探索统筹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需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组织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活植根乡村的文化资源,不断培厚文化土壤,既塑形又铸魂,才能让群众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深挖文化资源,激发乡村振兴的创造活力。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提高文化的附加价值。实践中,一些地方通过与企业合作,盘活当地戏曲、服饰、美食、民俗等文化内容,实施产业化发展,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精品,形成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韵味的特色经济;一些地方提炼乡村自然资源的文化价值,通过发展农村手工业、乡村文创等,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农业遗迹重现活力、文物古迹活跃起来,为文旅产业发展提升品牌内涵和文化意义。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就能持续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魅力、增强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立足实情、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作者宁阳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5日   第 05 版)

 

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乡村旅游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大力挖掘乡村文化的旅游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包括农耕文化在内的乡村文化,既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乡村文物古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承载着乡村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乡村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让乡村旅游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发挥成风化人、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为此,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牢把握乡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品格品位,发挥乡村旅游产品的教育功能,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乡村文化、厚植家国情怀,让乡村旅游产品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农民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必须紧紧依靠农民,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其用自己的双手增收致富。要充分尊重农民发展意愿,把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选择权交给农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杜绝形象工程,形成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立足乡村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搞大拆大建,挖掘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特别是要把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保护好、利用好。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如乡村优秀传统曲艺、民间工艺美术、传统节庆活动、传统体育活动等。切实保障农民收益,大力加强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不断缩小村民收入差距。

不断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当前,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旅游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把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资源整合和政策集成,着力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旅游,抓住“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的有利契机,推进线上支付、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改善游客的体验内容和体验质量。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优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垃圾处理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落实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培育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体验乡村旅游、爱上乡村旅游。

(作者万小妹,李志飞单位:湖北大学);《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5日   第 09 版)

 

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依法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数字经济发展越快,越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引导。我们要聚焦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法律问题,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推动数字经济沿着法治轨道健康发展。

明确权利义务,合理配置资源。我国数字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也是数字经济相关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法律规则的日渐成熟,使得相关法律主体权利义务日益明确,相关资源配置也更为合理。在各种权利义务关系中,确定数据要素的权利归属,对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数据要素的权利归属明确下来之后,数字经济发展中数据要素的流动、利益的分配、经济组织形式的融合创新等就有了明确方向。法律全面、具体地明确数据要素的权利归属,能够为相关法律主体明晰行为界限,从而更好依法维护数据要素权益,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稳定预期。构建并完善数字经济相关法律制度,还有助于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建立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救济规则,能够畅通权利救济渠道,更有力保障数字权益,增强数字经济活力。

完善监管规则,促进创新创造。创新是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能。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涉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应用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的众多方面。法治应着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和保障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培育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赋能。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立法,及时跟进研究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与数字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抓紧补齐制度短板,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规则依据。尤其注重建立健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法治化水平。一方面,积极确立相关规则,鼓励、引导、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立法中明确监管原则,创新监管理念,优化监管技术和手段,实现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与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并重。

营造法治化环境,保障公平竞争。数字经济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等特点。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各类数字经济主体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为数字经济开拓更大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深入推进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消除各种市场壁垒,确保机会平等、公平进入、有序竞争,促进各类资本良性发展、共同发展。推进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修订,完善数字经济领域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为的审查认定规则。破除平台企业数据垄断等问题,防止利用数据、算法、技术手段等方式排除、限制竞争。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依法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发展数字经济要注意合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不法分子利用数据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要根据数字经济本身的特性、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特性不断调整政策,更好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赵忠龙单位:云南大学法学院);《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5日   第 09 版)


面试热点、面试用“全周期管理”一体推进“三不腐”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要求:“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必须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于一体,用‘全周期管理’方式,推动各项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这一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党对管党治党规律、反腐败斗争规律的认识,为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提供了重要遵循。

同时发力才能同步生效。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必须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在严厉惩治、形成震慑的同时,扎牢制度笼子、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党性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重要经验,其中就包括从治标入手,把治本寓于治标之中,让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觉悟而“不想”。

同向发力才能形成合力。离开了“惩”的威慑,“治”也难见实效;缺少严密制度,便会“牛栏关猫”、失之于宽;不破“心中贼”,不克服“软骨病”,就难以真正做到清正廉洁。不敢腐侧重于惩治和威慑,不能腐侧重于制约和监督,不想腐侧重于教育和引导,三者各有侧重同时又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依法严厉惩治、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和威慑力,坚持完善法规制度、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预防作用,坚持加强思想教育、形成不想腐的自律意识和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有效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

综合发力才能标本兼治。标本兼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既要夯实治本的基础,又要敢于用治标的利器,治标和治本必须一以贯之、紧密结合。“不敢”是前提,“不能”是关键,“不想”是根本,三者只有相互衔接、统筹联动、系统集成,才能增强总体效果,激发净化党内风气、净化政治生态的综合效应。立治有体,施治有序。要不断取得防范和治理腐败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就要持续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于一体。

反腐败是系统工程,也是持久任务。“全周期管理”方式的价值就在于,不仅注重惩治威慑、制约监督、教育引导的全覆盖、齐发力,更注重实现权力运行全过程、各环节的监督全覆盖,发挥政治监督、思想教育、组织管理、作风整治、纪律执行、制度完善在防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坚决把增量遏制住、把存量清除掉,从源头着手完善管权治吏的体制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党性教育、警示教育,深化党和国家监督体制改革……推动各项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病原体就再难有可乘之机。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用好“全周期管理”方式,我们党必能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李斌;《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5日   第 04 版)

 

科学把握功成的“有我”与“无我”

 

为政之道,首要在政绩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树立正确政绩观,并要求领导干部:“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彰显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脚踏实地、接续奋斗的境界和担当。新时代,领导干部为党尽责、为民造福,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担当。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回顾历史,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矢志不渝奋斗,坚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抱着为下一代跑出一个更好成绩的信念,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接续奋斗。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计较个人一时功名,而是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公正的评价。现实中,个别领导干部“不是自己开头的不为,一定要刻上自己政绩印记的才干”,热衷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既破坏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劳民伤财,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官一方,为政一时,既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又要保持大局稳定和工作连续性,不能仅仅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另起炉灶”,而应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为人民群众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难题需要久久为功,但不能因此就拖延、不作为。领导干部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干好自己该干的事,促进问题更好更快解决,实现既定目标,在事业发展进程中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功成必定有我,彰显的是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遇到困难和挑战,不能畏首畏尾,更不能将其留给后人,而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要发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力戒空谈、精准发力,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加强党性修养、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然就会心胸开阔、眼界高远,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就会想得透、看得淡。为民造福是共产党人的最大政绩。政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要不为小我所困、不为私利所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实处,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什么是好事实事,也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简单化、片面化,而应以大局观念、系统思维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制定实施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政策举措,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作者宁波,董伟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5日   第 09 版)

 

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伟大的革命实践必然孕育出伟大的革命精神,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实践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一百多年前,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创建中国共产党过程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性质宗旨、政治品格的革命精神,具有深刻丰富的内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鲜明写在党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和本。李大钊说过:“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并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他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后再也没有动摇过,真正做到“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从“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的李大钊,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再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方志敏等人,都为了捍卫理想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题。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牢记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建党时期的老一辈革命家,从“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何叔衡,到“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的蔡和森,再到“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恽代英,他们以恒心守初心、以生命赴使命,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气节,又坚守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底色。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不畏艰险、敢于流血、勇于革命。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就是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之下,冒着被逮捕和被杀头的危险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此后,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为革命奔波,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何叔衡血洒疆场,壮烈牺牲;邓恩铭、陈潭秋惨遭敌人杀害,英勇就义;毛泽东、董必武继续站在革命的潮头,不惧艰险,领路导航。毛泽东一家满门英烈,为了革命事业先后失去6位亲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鲜亮底色。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品格。“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格和鲜明的境界情怀,就是要在党爱党、在党为党,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心系人民、情系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要求党员对党忠诚。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要求申请入党者必须为“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众多的革命先驱们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奋斗、为民奉献、为民造福,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

 

如何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的征程上,全党更要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砥砺初心使命。

 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这是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新征程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党员、干部需要补足精神之钙,进一步强化信仰、信念、信心。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坚守人民至上。人民至上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国之大者”,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和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敢于牺牲斗争。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据不完全统计,仅1921年至1949年的28年间,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多万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一百多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伟大胜利。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惧牺牲、殒身不恤,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做到忠诚担当。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入党的时候,都曾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入党誓词是一份政治宣言、一份忠诚承诺、一份责任担当,是全体共产党员必须遵守的共同的行为准则。

  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进一步站稳政治立场,旗帜鲜明讲政治,时刻牢记和遵守入党誓词的要求,做到对党的信仰忠诚、对党的组织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勇于自我革命,确保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策论文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借力传统文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激发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另一方面,切实保护好农耕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互融互促、优势互补,通过自治让群众有参与的热情,通过法治让乡村振兴有坚强保障,通过德治在春风化雨中润泽人们的心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助于推动广大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乡村振兴的受益者。

传承乡村文脉,展现乡村生活新面貌。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乡风乡情、家规家训、民俗技艺等,是乡土环境孕育的民间瑰宝,是乡村文脉的现实体现。传承乡村文脉,需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丰富农村文化业态,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需要探索统筹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需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组织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活植根乡村的文化资源,不断培厚文化土壤,既塑形又铸魂,才能让群众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深挖文化资源,激发乡村振兴的创造活力。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提高文化的附加价值。实践中,一些地方通过与企业合作,盘活当地戏曲、服饰、美食、民俗等文化内容,实施产业化发展,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精品,形成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韵味的特色经济;一些地方提炼乡村自然资源的文化价值,通过发展农村手工业、乡村文创等,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农业遗迹重现活力、文物古迹活跃起来,为文旅产业发展提升品牌内涵和文化意义。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就能持续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魅力、增强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立足实情、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作者宁阳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5日   第 05 版)

 

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乡村旅游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大力挖掘乡村文化的旅游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包括农耕文化在内的乡村文化,既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乡村文物古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承载着乡村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乡村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让乡村旅游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发挥成风化人、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为此,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牢把握乡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品格品位,发挥乡村旅游产品的教育功能,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乡村文化、厚植家国情怀,让乡村旅游产品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农民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必须紧紧依靠农民,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其用自己的双手增收致富。要充分尊重农民发展意愿,把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选择权交给农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杜绝形象工程,形成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立足乡村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搞大拆大建,挖掘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特别是要把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保护好、利用好。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如乡村优秀传统曲艺、民间工艺美术、传统节庆活动、传统体育活动等。切实保障农民收益,大力加强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不断缩小村民收入差距。

不断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当前,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旅游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把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资源整合和政策集成,着力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旅游,抓住“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的有利契机,推进线上支付、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改善游客的体验内容和体验质量。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优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垃圾处理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落实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培育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体验乡村旅游、爱上乡村旅游。

(作者万小妹,李志飞单位:湖北大学);《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5日   第 09 版)

 

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依法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数字经济发展越快,越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引导。我们要聚焦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法律问题,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推动数字经济沿着法治轨道健康发展。

明确权利义务,合理配置资源。我国数字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也是数字经济相关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法律规则的日渐成熟,使得相关法律主体权利义务日益明确,相关资源配置也更为合理。在各种权利义务关系中,确定数据要素的权利归属,对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数据要素的权利归属明确下来之后,数字经济发展中数据要素的流动、利益的分配、经济组织形式的融合创新等就有了明确方向。法律全面、具体地明确数据要素的权利归属,能够为相关法律主体明晰行为界限,从而更好依法维护数据要素权益,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稳定预期。构建并完善数字经济相关法律制度,还有助于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建立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救济规则,能够畅通权利救济渠道,更有力保障数字权益,增强数字经济活力。

完善监管规则,促进创新创造。创新是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能。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涉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应用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的众多方面。法治应着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和保障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培育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赋能。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立法,及时跟进研究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与数字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抓紧补齐制度短板,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规则依据。尤其注重建立健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法治化水平。一方面,积极确立相关规则,鼓励、引导、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立法中明确监管原则,创新监管理念,优化监管技术和手段,实现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与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并重。

营造法治化环境,保障公平竞争。数字经济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等特点。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各类数字经济主体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为数字经济开拓更大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深入推进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消除各种市场壁垒,确保机会平等、公平进入、有序竞争,促进各类资本良性发展、共同发展。推进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修订,完善数字经济领域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为的审查认定规则。破除平台企业数据垄断等问题,防止利用数据、算法、技术手段等方式排除、限制竞争。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依法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发展数字经济要注意合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不法分子利用数据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要根据数字经济本身的特性、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特性不断调整政策,更好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赵忠龙单位:云南大学法学院);《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5日   第 09 版)


面试热点、面试素材

分享到: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53号国旅大厦6楼(安农大南门)

联系电话:0551-62827270 / 62833186

合作伙伴: 国家公务员局网 安徽省人事考试网 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 铜陵人事考试网 阜阳人事考试网 蚌埠人事考试网 池州人事考试网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 亳州人事考试网 QZZN

友情链接: 浙大博学 江苏博学 山东博学 安徽省人民政府 合肥人事考试网 合肥市公务员局 淮北人事考试网 芜湖人事考试网 马鞍山人事考试网 黄山人事考试网

博学公务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16021577号-1 经营许可证号:9134 0100 6910 69516R;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3 www.ah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