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分校 山东分校 浙江分校
服务热线0551-62827270
扫一扫博学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辅导资料 » 申论
辅导资料
202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健康中国
发布时间:2020-05-23 10:07:15    |    发布人: 博学教育    |    点击次数: 1927

    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答题水平,安徽博学教育(www.ahbxgwy.com)特别推荐申论热点解读:“健康中国”。希望考生阅读本文,对申论热点的把握有一定的帮助。

 

【背景链接】


“健康中国”这个词近期不仅频繁地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而且在微博热搜、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里也多次被提及。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述,赢得了全社会的强烈共鸣。健康,正在以更多元的方式融入中国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综合分析】


2020年,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第一个时间节点。根据纲要,到2020年,中国应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站在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健康中国2030”的意义无疑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其内涵又得到了再一次的延伸。在这一年的年初,我们经历了一场影响全人类的疫情。我们也以各种形式、各种身份,亲身参与了抗击疫情,见证了无数医务人员的逆行奋战、无数企业的鼎立支援。尽管目前全国疫情抗击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后疫情时代,中国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却是一件需要持续关注并投入的课题。


【相关问题】


(1)健康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无法满足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要求。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对健康的需求层次逐渐提高,既有求医问药、防病治病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也有亚健康恢复、慢性病康复、增进健康养生强生的需求,以及减肥美容、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当健康需求从单纯的疾病治疗拓展到保健、护理、养生等多元化领域时,医疗供给就只是健康服务供给的一小部分,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内部协作程度低。据统计,中国医疗卫生资源的80%在城市,20%在农村。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综合性医院规模扩张过快,进一步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非公立医院的发展空间。专科医院(精神卫生医院、儿科医院、康复医院、老年护理医院等)发展较慢且服务能力较弱,不仅损害医疗公平,还降低医疗服务效率。


(3)政府推行公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力度不足,对公民参与健康治理的意义认识不足。公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其健康素养密切相关。有数据表明,在中国,很多人缺乏“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健康饮食等慢性病的主要致病风险因素广泛存在。另外,各地政府对公民参与健康治理的意义认识得不够深刻,对公民参与健康促进的教育途径设置得较少。

 

【相关措施】


(1)推进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满足人们对健康的多元化需求,必须推进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健康产业,加快构建多元化健康服务供给体系。政府要消除市场准入歧视,创造公平发展环境,将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医保体系,拓宽医疗与健康服务供给渠道。要引导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康复、护理、体检等细分服务领域,要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活动,提供量多质优的医疗与健康产品和服务。


(2)构建一体化、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党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健康治理进行顶层设计,发挥目标凝聚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政府要从管理者的角色转变成健康治理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治理理念由管理控制转变为协商合作。当其他治理主体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政府要成为社会利益博弈的协调器和平衡器,以“元治理”者的角色进行协调解决。要构建适当的授权机制,由政府主导将健康治理的权、责、利在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主体之间进行优化配置,激发其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力。


(3)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做好公民健康促进和智慧健康产业。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势在必行。要促进互联网产业和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健康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等信息和技术,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为人们提供远程会诊、精准医疗、健康管理、远程心理咨询等健康服务,提高健康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要发展智慧健康产业,借助互联网、移动社交平台、大数据等新媒体新技术,做好公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权威论述】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个人的健康,关系一个家庭的命运;13亿人的健康,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网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一直在不断提高,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天出生的中国人,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6.34岁,与50年前出生的那一代人相比,可以多活30年。——人民网


健康,不仅是每个人的幸福根基,还能以点带面升华为国家实力。实现全民的健康福祉,除了体制机制创新,更重要的是让卫生、环境、信息和技术等诸多资源合理调度,实现物尽其用。——健康报网

 

【案例拓展】


发挥中医院优势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让人人享有健康,离不开中医药。“治未病”是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中医药学是整体医学,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养生为一体,完全契合健康中国行动的理念。中医提倡预防为主,能够为百姓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满足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互联网+医疗搭5G快车


随着中国5G通信发展,5G技术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迎来新技术时代,室内5G千兆网的优势,为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带来了高通量、低时延、大连接等体验,助力医疗信息化向着数据化、移动化、远程化、协同化、智能化发展,让智慧医院、分级诊疗等业务“如虎添翼”。


公共卫生体系的长期建设


公共卫生体系是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日常时期通过疫苗等措施及健康管理手段预防疾病、通过强大的医疗手段治疗疾病,更需要有敏感的侦测疾病能力,在非常时期拥有强有力的医疗专业组织和后勤支援抗击疾病。发达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从战略方向、服务、基础设施等层面进行完备的体系化建设,才能确保健康安全的美好生活。

 

【时评文章】


健康中国的源头活水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姹紫嫣红开遍,春天的大自然总是令人向往。一段时间来,无论是在公众的网络社交圈中,还是在新闻发布会、媒体报道稿件中,春天都是高频词。疫情防控期间,久居家中自我隔离,许多人都产生了一种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冲动。春天带给人们的讯息,不仅是时间节令,更有胜利信心和健康希望。


不管是获取呼吸饮食,还是寄托平安祥和的希冀、实现美好生活的夙愿,大自然都是人的生存之本。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到“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人文理念,再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朴素自然观,泱泱5000年中华文明充盈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朝着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迈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生命共同体”的高度,丰富了生态文明哲学观、认识论,为我们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自然保护不是困守青山的“缘木求鱼”,经济发展也不是掠夺自然的“竭泽而渔”,统筹好二者关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所在,也是实现民生改善、人民健康的重要内容。“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社会发展的本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无论怎么定义美好生活,良好生态必然内涵其中。


好的自然环境无论对于疾病防控还是公众身心健康,都有极大的正向作用。人们在疫情防控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充足的阳光,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无形屏障;科学的理念、自信的心态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战胜疫情的制胜法宝。“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唯有用心守护健康的自然,才能收获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健康馈赠。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无数案例都说明,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我们必须算大账、算长远账、算全局账,决不能因小失大、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健康中国的持久动能,离不开健康自然的源头活水。保护环境、守护生态,我们每个人都要当好建设者,才能成为良好生态的受益者。推动形成全民关爱自然、关注健康的积极态势,我们必能早日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愿景。


作者:曹 原   来源:人民日报

 

博学教育与您同行!  

申论热点 > 时政热点 > 综合知识 > 行测备考 > 面试技巧 

面试视频 > 笔试视频 > 题库练习 > 开课信息 > 事业单位招考

分享到: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53号国旅大厦6楼(安农大南门)

联系电话:0551-62827270 / 62833186

合作伙伴: 国家公务员局网 安徽省人事考试网 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 铜陵人事考试网 阜阳人事考试网 蚌埠人事考试网 池州人事考试网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 亳州人事考试网 QZZN

友情链接: 浙大博学 江苏博学 山东博学 安徽省人民政府 合肥人事考试网 合肥市公务员局 淮北人事考试网 芜湖人事考试网 马鞍山人事考试网 黄山人事考试网

博学公务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16021577号-1 经营许可证号:9134 0100 6910 69516R;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3 www.ah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